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阅读日|读儿童 × 读教师 × 读生活 × 读课程

Huhua 胡华名师工作室
2024-08-24


23·April·2021

胡华工作室 Huhua-Edu-Workshop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自然  |  灵性  |  趣味


✨每周五更新✨


全文字数:11289字   阅读时间:20分钟


文末有福利


vol. 7




 我读过的书 

 都藏在我书写的文字里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将每年的4月23日正式确定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阅读日”。100多个国家都会在这天举行各种关于图书的宣传活动,鼓励人们阅读,希望散居世界各地的人们,无论是男女、老幼、还是贫富,都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并尊重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大师们。

 

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阅读范围不仅要涉及人文书籍和专业书籍,也需要我们把儿童、教师、课程、生活当作阅读对象,细细品读。




儿童

一幅逼真而完整的人性画卷

一本通俗而丰富的人性绘本


教师

相互引导与相互成全

是对教师精神的一种解放


课程

每个人都具备叙事能力

讲好自己的故事

教育才会有温度


生活

教育回归了儿童,回归了叙事

也就回归了人性




这是我的新书《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腰封上的四句话。这四句话既能代表我对读书的理解,也是我对这本书内容的概括与凝练。




 今日首发     

2021/04/23











作者:胡华

出版社:万千教育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定价:128元(上、下册)



本书记录来从2005年至今我的一些个人思考。十几年间,我写下了120多万字的思考。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了其中的近50万字……这些内容,既是我写下的文字,也是花草园发展的历史性文字,更是花草园“生活化课程”形成过程中的一段宝贵记忆


一定意义上说,本书也是我的另一本书《给童年留白:让孩子活在自然里的幼儿园》的叙事篇,记录的是“给童年留白”这一认识背后由繁入简、由茂盛到清雅的思想蜕变过程。这里有思想的温度与颗粒度,你会读到“给童年留白”意境背后更为完整的思想脉络。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 花草园购买通道

售价:128元(包邮 可开发票)

此通道购买,前100名可获得作者签名版+花草园定制明信片1张100名之后的读者随书附赠花草园定制明信片1张

👈 万千教育官方微店 

售价:128元(包邮 可开发票

有开票需求的读者下单时请备注发票抬头、税号和邮箱地址。





这本书是用什么视角完成书写的?

它记录了什么?

书写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


👇👇👇



×


本书终于付梓,成书过程颇为曲折。从有出版的想法到整理书目,再到完成导读部分的书写,前前后后大约花费了三年。开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书的文字量太大,我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也不知如何筛选、编辑才能便于读者阅读。

 

2018年夏天,郭国燕博士来到幼儿园。之后,我们俩每周都有固定的时间进行交流。郭博士的研究方向是教育叙事研究,她在读完这些文字后,给了我很好的建议:这是一本教育者的教育叙事故事书,依托年代的方式呈现,可以让读者回到记忆里去。于是,我们开始重新整理这些书稿,并在每一年的文字前加入了我对当时叙事心境的一些回忆与思考。


国燕是个非常好的研究者,她善于倾听,也擅长提问。在叙述的过程中,她提出的问题总能戳中我的心,令我数度落泪。所以,这本书虽是我的文字,但如果没有她的倾听与提问,这些文字就很有可能一直躺在我的电脑里。

 

对谈




在疏通文学与专业之间

互动的叙事中

无限探索并抵达真实



01


郭国燕:


在这本书中,您通过叙事研究的方法呈现了自己和幼儿园发展的过程,我能看到您的反思与唤醒,聪明的读者也将会发现,在按照时间线索叙述的过程中,越到后面,内容越发精彩。


那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叙事研究”的?



胡  华:


以前,在我心里,“叙事”是一个词,“研究”是一个词,“叙事”加“研究”总是弥散着一种非常独特的意味。“叙事”就是讲故事,其实人人都会讲故事。我很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为在我成长的那个时代,不是依靠视觉影像来解释生活的,而是依靠文字。我从小到大,一直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小时候看名著,也一直订阅《十月》 《收获》等期刊杂志,到目前为止,我还在订阅《小说月报》。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叙事研究的?我觉得,这得从我的自我身份认同说起。我是一位大学教师,却在幼儿园工作,这会让我经常产生一种较为模糊的状态。如果说我是学者,我觉得自己不太像,学者应该是理性的研究者和思考者;如果说我是实践工作者,可是我自己在实践的场域中却充满着对研究的渴望。所以,我也很困惑。


当“叙事研究”的概念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我眼前一亮,突然觉得,我做的研究可能就是“叙事研究”这种研究有一些特质,既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审视宏大视角,又可以从现象出发进行系统研究,而不仅仅是从理性到理性的理论推演。我非常喜欢也十分擅长这种研究方式。


之前,我也一直在做一些研究,但研究方式不太确定。真正开始对叙事研究感兴趣,有了清晰的认识,应该说是在你来了之后。


我开始思考,在学术界,如果一个学者从未讲过自己的“故事”,我们就不清楚他的生命底色,无法觉察其学术的底色。我们无法了解他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对他的研究成果也会有疏离感。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工作者,生命的底色和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与其看待这个世界的出发点相关。如果学者总是在讲别人做过的事情,别人研究过的事情,从不讲自己是如何理解这件事情的,我对他的研究就会产生疑问。


我认为,叙事研究对学前教育领域的意义是巨大的。儿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师虽不是专业的研究者,但幼儿园是最容易开展叙事研究的地方。儿童喜欢听故事,也特别喜欢讲自己的故事。教师作为拥有实践智慧的人,可能讲不出那么多理论,但都能讲出很多自己的故事。这些年来,我们做的研究都是基于儿童立场或教师立场的,即基于人的立场,从人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目前来看,这样的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我们的“生活化课程”就建立在这样的叙事基础上。儿童讲自己的故事,教师讲自己的故事,我也在这个过程中讲自己的故事,我们共同创建了一套有意义感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以故事为载体的系统

 


郭国燕:


叙事研究在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觑的。


叙事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进行人文关怀的交往、理解与对话,走进个人生活,从微观之处了解被研究者的教育生活经历、个性品质和情绪情感对幼儿教育实践所产生的影响。



胡  华:


我也感觉,今天的学前教育领域要拓宽研究的视野。我看到,在全球领域,叙事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风潮,因为大家越来越感受到,学术范式在发生很大的变化。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叙事的胜利:在大众文化时代讲故事》,里面有一句话很有趣,“今天无论在哪里出现‘叙事’这个词,都会引起争议。”



郭国燕:


在教育研究中,能被大家广泛接受的当属量化研究,但是量化研究高度重视“计算”而忽视了文化和心灵,所以叙事研究才在教育研究中兴起叙事是人类基本的表达方式,诠释人的体验和情感,真实建构叙事者的思想、信念、意图和世界观。



胡  华:


其实这也是异化时代里对知识的一种错误看法吧……很多学者走向了另外一种状态,即查阅的资料越多,看到的资料越新,就越能在学术领域独占鳌头。但叙事研究不是这样的。



郭国燕:


叙事,其实就是讲好每个人的故事,并从故事中建构扎根理论。我想,人天生就有故事,故事在我们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给个人经历提供了一致性和连续性,并展现了叙事者的内心世界和某种智慧,讲故事其实也是在叙述这种智慧。



胡  华:


讲好每一个人的故事,意味着我们可以讲好整个社会与时代的故事,讲好生活的故事。在任何一个领域,讲好故事,讲自己的故事,都是特别宝贵的事情。


但是在学术领域,很多人觉得这不像研究。我曾开玩笑地说,如果研究是那个样子,我情愿不成为研究者;但如果研究可以叙事,那我愿意成为很棒的研究者。



郭国燕:


是的, 知识被客体化了。  


在现实的教师专业化运用中,教师只是占有了知识,并没有真正地拥有知识,所以知识是外在于教师的性格的,这就需要新的知识观出场。



胡  华:


我特别喜欢你这句话——知识被客体化了。被客体化之后,这些知识好像只是我们说来说去、传来传去、符号化和标签化的东西,它们对我们个人有什么帮助?不知道。


但真正的叙事,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发生改变,因为故事本身就是动人的。活化课程的成功也是一个叙事的胜利。因为我们的故事饱含着情感,所以课程是充满了情感的,是温暖的。



郭国燕:


对的,有情感、有温度才是好的故事。现在说“讲好中国故事”,听起来好像只是一个方法问题,实际上绝不限于方法的范围,讲故事的人还需要有情感、有温度。



胡  华:


叙事虽然很普遍,但是没有人认真地思考它的本源和含义。


在《叙事的胜利:在大众文化时代讲故事》这本书中,作者这样说:“其实,在我们和所有人的交流方式中,故事已经确立了一种自身最舒适,最多功能的,或许也是最特别的一个地位,就是故事可以打动所有人,跨越了文化和代际,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无数个世纪。”


如果能在专业领域用叙事的方式带着情感和温度以及浓烈的个人色彩开展研究,这或许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郭国燕:


希望这个探索能走得更远,也希望充满活力的教育研究在实践上呼唤教育叙事的出场。



胡  华:


从另一个角度讲,现行的研究讲的是一种道理或结论,但它传递给实践工作者的情绪是焦虑的。这种焦虑体现为教师所说的,“我为什么离那些标准越来越远?我怎么感觉,越发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在进行文字表达时,我们会不自觉地以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在笔端表情达意,从个人的体验中抽离对事物的认识,这和时代背景相关,有个人在某个时代里对生活的深度挖掘。因为叙事可以让人无限探索并抵达真实,它疏通着文学和专业之间的一种互动。我小的时候就喜欢文学,读大学的时候,父亲很想让我报中文系。对我来说,写作并不困难,基本上能将自己想到的事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即使有些没想到的事情,在表达中也会突然灵感爆发,让它一下子丰满起来。但是如何把这种能力和专业紧密结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


写作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人们往往会越写越深。夜深人静的时候,通过文字,自己可以和自己交流。在探索的过程中,文字有助于人们抵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它没法骗人。如果用理性的东西解释感性是很有限的,那种理性就不是从感性里生出的理性。



郭国燕:


思辨研究倾向于解释,而叙事研究重在诠释。解释的是因果关系,而诠释中有文化和心灵的显现。



胡  华:


的确如此。现在,整个世界都面临着一种回归思潮,人们已经厌倦了工业化的精细,包括学科的精细,想回到一种模糊和混沌之中,感受原始的、粗犷的魅力


如今,虽然看短小视频的人特别多,但是真正有文化或者有觉知的人,他们还在回忆文字时代。文字的表达是有快意的,它像一把刀,能够直抵心灵的任何一个地方。









从研究儿童到研究教师

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文化



02


郭国燕:


在这本书中,您的“叙事研究”的进路是怎样的?



胡  华:


这本书收录的是我这十五年间写下的文字。当然,也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我在写这些文字之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所谓研究思路,只是把感受特别深的东西写下来。但是写到最后,越写越多,也越写越聚焦。现在,这本书基本上是按照时间线完成的。但其中有几个对关键问题的思考是按照叙事研究的思路记录的,也可称其为研究进路。

 

首先,研究儿童。即如何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如何看待儿童及其成长。


我现在一听别人说观察儿童,心里就不太舒服。因为观察容易把儿童当成一个现象,而我更愿意把他们当成有情感的生命。而且,我认为他们能够影响世界的未来生命形态,是人类的希望。所以,我对儿童的理解,是理解儿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在书中的不同地方反复强调民族的儿童、世界的儿童;儿童的游戏、学习、认识、哲思、知识……这是研究进路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其次,研究教师。


我很幸运,我的成长经历中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师,包括从事教育的我的父母,他们也是很好的老师。即便个别教师有些行为失当,但我认为他们的本意是好的。教师如何影响学生,这确实很重要。


最近,我看到一位在中国做学前教育实证研究的美国学者,他说:“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中国学者关注师幼互动的质量对儿童社会性技能和情感发展的影响。”“师幼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两方面看上去最为关键——在情绪上给予儿童温暖的支持,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当教师展现积极的情绪、给予儿童鼓励并且奖励那些有助于解决人际冲突的技能时,包括蹒跚学步的孩童在内的幼儿都将展现出更为充沛的活力,获得更为显著的进步。与此同时,教师向孩子们提问,安排趣味盎然的活动,鼓励他们使用丰富的(并且适宜儿童发展)的话语,能够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带来更大的益处。”


他说的这个问题一下戳中了我的心。其实这也一直是我多年来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教师与儿童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样态?这么多年来,关于教师的成长、人格特质、社会责任、使命、规范、教育行为……我也谈了很多。


我很爱这些年轻的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显感觉到精力的衰退,但他们用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引导着我。我也发现,他们和我之间是相互引导、相互成全的。


我生病期间,其中有一年几乎不能工作,但他们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工作,用他们的话说他们一定要做到最好,不让我费心。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成全我的梦想。在我心里,他们都是很了不起的人。我不太喜欢“优秀教师”这个提法。我觉得他们是优秀的人,因为优秀的人基本上会顺理成章地成为比较优秀的教师



郭国燕:


特别喜欢您的“相互成全”。这对教师是一种解放,这种解放也是对其精神的救赎。这种相互成全既成全了心灵的现实性,也成全了身体的精神性。



胡  华:


对教师的研究,我的进路和别人有些不同,我非常关注他们作为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感,以及在这些成长路上的困顿。为此,我甚至找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帮助他们,这也是这个行业里很少见的。



郭国燕:


对的,教师首先要成为“人”,成为整全的“人”。整全的教师,其知识必须达到与人的思维、想象和创造以及与人类的利益和发展联系起来的水平。



胡  华:


这个行业是非常提倡专业化的,而我更喜欢提教师的个性化。教师必须成为整全的人,没有个性,何谈专业化。我们不能用专业化抹杀个性化。所以,我们幼儿园的教师的个性是非常丰富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一个很大的发现,教师一旦拥有教育智慧,就可以成为能够“四两拨千斤”的人。现在,我仍然记得12月腌咸鸡蛋这个学习活动与一位教师的个人经验相关,跟她的叙事紧密相连。这里的每一个人对课程都是有贡献的。当然,这也是他们很难离开的原因,他们和课程是生长在一起的。


我们的第三阶段是“课程”


当时,我在想,如何把这些东西在一个文化的框架里呈现?通过课程探索,我们发现,教师和儿童的经验开始有了编织感。所以那个阶段的关键词是编织,包括文化的编织、经验的编织,设计好框架,然后将人类美好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展现。


那时候,因为叙事,一切都变得特别美好。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叙事能力,所以老师们的教育笔记写得特别好,因为我们都很会讲故事,我们都在完成个人的叙事。



郭国燕:


教师们有了自己的故事,教育才会保持温度,才会有能量。



胡  华:


对,因为故事总是和真实的自我相连


我们对这个行业的贡献是,我们做了一个真实的教育用叙事的方式让这个行业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温暖和力量,这也成为一种方向。


所以,如果说我的研究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就应该是指课程中的编织感,课程被赋予了文化,课程中的每一个人都得以重生和再造。



郭国燕:


布鲁纳也是叙事大师,他的理论都是依托叙事来完成的。



胡  华:


其实我们中国人是非常喜欢讲故事的,但是西方的学术范式进来之后,我们想学那一套。在我读大学的那个年代,我能清楚地感觉到这种变化。过去我们使用的是苏联体系,它基本上是一个经验体系;等欧美体系进来之后,我们就学人家的学术范式,大家都很遵从用数据说话的道理。


研究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又回到了生活。但此“生活”已经不是彼“生活”了,它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生活,它回归了儿童,回归了传统,甚至回归到了叙事,本质上就是回归到了人性。


此时的生活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生活,而是一条“意义河流”,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徜徉,所以乐此不疲。我们当下的生活,是非常有方向的。


关于研究进路,我遵从的是直觉。我很信任我的直觉。其实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们一直在追寻着一个心路历程,让心灵来指引方向,而不是靠大脑来指引方向,这个方向一定更准确。


大脑难以到达的地方,其实心灵是可以带领我们到达的。我努力地学习一种方式,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松弛,越来越自由。这意味着,越来越相信自己的直觉,越来越相信自己的判断。大家工作得很愉快、很轻松,因为总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我自己也是这样,对教育有自己的见解、主张和自信。我也有自己独立的话语体系和视角,用来解释生活和教育世界中的一些现象。




郭国燕:


花草园的人都很幸运遇到您,让每一个人都有自由工作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胡  华:


这是我们彼此的幸运,叙事研究的美妙也在于此。叙事研究不像其他研究那样设计好一个研究进路,然后按照那个来实施,而是让心灵指引你。这些思考与文字,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也是合乎逻辑的。谁说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就是对立的呢?其实,它们是高度统一的,感性的极致一定是理性


这本书的研究进路就是在这样漫长的探索中,一步一步显现出来的。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它也遵循了从教育过程到教育文化的变迁之路。









用一颗真诚的心

书写一段探索的历史



03


郭国燕:


叙事研究并非独立的研究方法。它更接近于实证研究而不是思辨研究,甚至可以被视为一种实证研究的写作方式。您的这本书中是如何体现“叙事”的?具体包括哪些“教育事件”?



胡  华:


我特别喜欢这句话,“叙事研究并非独立的研究方法。它更接近于实证研究”。我的理解是,有些研究总要分出所谓的对和错、好和坏,而叙事研究不是一种思辨的研究,所以我们很少说,这样做特别好,那样做不对,我们不太批评别人,只是讲我们是这样做的。


在这本书里,叙事的立场是平静的。很多人如果不批评别人,没有愤怒,就好像没有自我。但我喜欢静静地叙述我们做的事情。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我们都一直在那里。如果我们的研究刚好能够对你们有影响,那是我们的荣幸。



郭国燕:


“我们都一直在那里”,本着文化的立场,对教育之思做深入的分析。



胡  华:


叙事者本身有自己的立场,有自己的笔触,也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有的人经常说“我要影响一个行业”,我没有这样的野心,所以我写的事情都很小、很具体,对自己获得的荣誉以及被媒体采访之后的惊喜和感谢都写得不多。


所以,很多人说我特别有性格。我无数次为儿童热泪盈眶,为老师们感动,每一年毕业典礼的时候,我们都会相拥而泣。我的叙事态度、叙事笔触,包括叙事的原则,都有自己的偏好。



郭国燕:


您应该特别感谢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自苏格拉底以来的古老教诲,也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未完成状态。叙事的功能就在于,暂时放弃逻辑推理,将自己带入“个人生活史”的思考和搜索,让自己在个人生活史中领悟自己的“个人知识”。



胡  华:


是啊,这些年,我确实不太容易,内心也一直有很多痛苦和挣扎。别人看到的都是我好的地方,但是我自己能够感受到心灵的苦难无处安放。虽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是过重了,就变成了痛苦。这也是我的问题,但我没有抱怨过别人。



郭国燕:


感觉您写的每一个教育事件都有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您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放在自己生活的历史关系中进行考察,从中挖掘幼儿教育的“真相”。



胡  华:


是因为我特别敏感吗?从宏观到微观的俯瞰,从微观到宏观的升华,我的思想在任何地方的停留,我都会把它记录下来。


我对自己和他人有着很强的感受能力。做课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所有的触角都是打开的。我会把一个现象想清楚、想透彻,然后再把它表达出来,这是我的优势。


在本书近50万的文字里,我写了至少有上百篇文章,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事件。我一定要找到一个连接感与对象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


叙事研究不是思辨研究,所以我不跟自己较劲。我不批评别人的理论,不去评价,因为我可能还没有完全领会别人的理论,理解得也不够好,我只能讲自己。我尊重自己的心灵、自己的手、自己的心、自己的脑和自己的笔。总之,就是尊重当下的感受。



郭国燕:


您能介绍一下这种书写带给您个人的影响吗?



胡  华:


我做研究的初心是非常纯粹的。在这本书里,我是一个真诚的叙述者和研究者。这本书一方面阐述了我的教育生活思考,另一方面也讲了一个路径,生活化课程如何得以在漫长的时间里慢慢地建构起来。我们回到了教育的原点,然后用一颗真诚的心书写一段课程的历史。



郭国燕:


我确实从中读到了您的赤子之心。我认为,真正的学者都有自由的心灵,他们是自然之子、人类之子,在宏大的自然、社会与人生面前,怀揣着赤子之心。



胡  华:


这不是我个人的力量,而是文化的力量


我从小所生活的家庭不需要我有太多的隐藏,只要真诚地做自己就可以了,所以造就了我现在这样的性格,愿意真诚地表达自己。


当初撰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我只是想写给自己,没想到有一天会出版。能出版也是一个机缘,它被出版了,应该是一个莫大的荣幸。也要特别感谢你和出版社。这本书的每一部分都涉及我们俩的对谈,因为有这样的对谈,我才又写了每一部分之前的那些思考。



郭国燕:


在正统的研究范式中,叙事研究一直处于“屈尊”的地位。


我认为,故事是各种知识的母体,它承载着人类的历史记忆和生活空间。也因此,擅长讲故事的人往往是年长者或者远行者。年长者丈量了时间,远行者丈量了空间。他们都是时间与空间的见证人,也就是故事的持有者。



胡  华:


所以,叙事研究应该在这个行业里产生更大的影响,更多的实践工作者需要觉醒,不要太迷信理论,也不要太迷信专家,而是更相信自己


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给这个行业带来一股力量,而不是一阵风。每所幼儿园都可以坚定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和想做的事情以及能做的事情,而且是基于一定的研究背景,其结果是值得尊重的。



郭国燕:


这是我们共同的希望!



胡  华:


作为真诚的写作者,我用十几年时间用心写了一本书。如果要说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给更多的人,给这个行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其实,儿童教育本质上是影响儿童。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走在这条改变的路上,而不是评价的路上,可是现在“干活”的人似乎越来越少,“指手画脚”的人越来越多了。









生活与故事相互塑造

生命与教育相互成全



04


郭国燕:


您给出了一个特别好的实践路径,我很少见到像您这样有研究意识的园长。


批判的行动研究者如若能够在行动之后对过往的行动进行反思,在理想的状态下,就可以获得具身性的认知。



胡  华:


越是这样,我越要对自己的行为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我很少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愤怒,因为我的理性不允许我这样做。作为教育者,我不能任由自己的情绪四处膨胀,必须要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或者叫冷静的学术立场


我们这一探索的过程,也为这个领域贡献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我想告诉学前教育工作者,研究也是可以这样做的。同时,也想表达一种态度,课程研究的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当你能够倾听儿童的叙事、倾听教师的叙事时,就已经走在了一个研究者的路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知识的贡献,因为我们对很多这个行业里大家习以为常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我们一直源源不断地向这个行业提供新的见地和认识,希望给广大的实践工作者更多的信心。



郭国燕:


一个好的故事,就是一个好的教育隐喻,您觉得读者从这本书的故事中能够领悟到哪些教育隐喻?



胡  华:


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一个隐喻,所以这本书好读,有意义,也有趣。总体而言,我不是一个喜欢把话说得绝对的人,观点代表的仅是我个人的认识,但不管怎样,期待不同的读者读完之后有不同的感受,也领悟到那些隐喻背后的深意。


从我个人的生命体验来讲,教育的追寻之路其实也是一场生命的修行之路。有的人可能喜欢我前期的文章,因为都是小情小调,很好读;有的人可能喜欢我在中期写的文章,因为充满了思考和困惑,以及应对的方式;还有的人可能喜欢后期的文章,因为记录了我们成功的探索经验和对于这些经验的一些深度思考。


不管走到哪里,我们在路上都会跟一些人不期而遇。其实教育的路跟人生成长一样,没有一条共同的路,都要靠自己走出来。要把别人的道理,变成自己的道理。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本书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他们也许能够成为更成熟的教育者,或者清醒的生活者,这都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我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


其实,我在写每一篇文章时都会交代背景,就是我为什么要思考这个问题,我是如何思考的。我讲当下的感受,因为感受是灵魂的语言;我描述眼中所见的事实,因为事实仅仅是我个人所见;我还要说明在我理解的范畴事情发展的方向。我喜欢这样三个层面,即感受、事实、方向。



郭国燕:


感受、事实、方向,这或许就是教育隐喻的力量。出色的叙事教育学不过是一系列教育隐喻。



胡  华:


这是我作为一个人的喜悦,也是让我感觉生命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地方。我提供的内容,在别人看来可能是答案,但又不是答案,我希望提供一种思考方式


教育只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现象,教育的本质是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其实,这是一条双向通道,教育让生活变得更好,生活如果也能让教育变得更好,这样就圆满了。


其实“圆融”这个词可能会更恰当吧。这些年,我和老师们一起在工作中渐渐学会了几件事情:活得更通透一些,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成为更有办法的那个人;改变得更自然一些,看清问题背后的需求,促成真实的改变;变得更有亲和力,努力提升关系影响力,让同伴关系与工作关系更加轻松;找到生活的动力,确立生活与工作目标,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意义感。这就是所谓的幸福人生吧。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挺不容易的,生命把你抛向了何处,你也不知道,因此要找到一个锚,然后全力以赴……我钦佩那些一辈子就写一本书,但可以写很多年的人。



郭国燕:


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您觉得它对您的关照是什么?您对读者的期待是什么?



胡  华:


小时候,我们都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次写作也有点像写日记,写下一段经历,一个难忘的事情,一些思考,最开始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到后来越写越有意思。可以说,我对教育的真正热爱就是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慢慢产生的。我对自己的成长以及对教育的理解也越来越感兴趣,从而形成教育者的手记。


我是一个很喜欢意义感的人,在我看来,没有记录,就等于没有发生。当然,也许是一种执念吧。我这些年也在反思,其实没有记录,不是该发生的事情不是也发生了吗?但是,我总觉得应该写下点什么,用文字记录。对我的关照就是这样,每一次的文字记录都是对当时情绪的一种疏解。回过头再看的时候,我很感慨自己竟然写了这么多的字。


我想,这也是叙事研究的魅力,人总是要跳出自我来思考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更接近本质,然后你会觉得,自己当下的生活和工作有意义感和价值感。所以,文字是这些年来一直支持我努力工作的很大动力,毕竟文字本身就是有力量的。



郭国燕:


文字是有记忆的。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影响、引导、支持和激励并由此使受教育者朝着某种方向发展、成长。而文字记载了这种展开、成长的具体发生史,同时也因提供了这种发生史而使阅读者见贤思齐或心有灵犀。



胡  华:


我希望,它能够呈现实践工作者的研究心路。如果你有事业心,想做一些事情,有些路就是你必须要走的,有些事情就是你必须要面对的。


当然,我也希望自己的表达能够展示出一个时代的经验,一个时代在变革中的记录。其实生活和故事是可以相互塑造的。


这个过程也充满痛苦,因为要面对遇到的困难。所以我也有很深的恐惧,经常问自己,对于这份工作,我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下去?毕竟就目前而言,它对我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并不大。


在这本书里,我非常坦诚地揭示了我的自然生命状态。几次抑郁,多番挣扎,都很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教育工作者


从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教育如何走向非主体的自然生命状态,我们还要等待更好的时机。


花草园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也是由一种特殊的体制造就的,开办初期,它被命名为体制改革园,没有编制,也没有政府拨款,一切都要靠自己。所以我很珍惜在这里工作的老师们,他们留在这里也是需要勇气的。


但有时我又在想,一个真正在体制里的园所也许是没有机会思考这些问题的,因为可供探索的机会总是有限的。









教育探索是

个人对人生意义的另一种追问与回答



05

郭国燕:


 “教育是一种文化”,这是胡华园长一直表达的理论高地。她对教育终极意义和教育主体应如何生活的解释贯穿本书。这种解释还原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胡华园长这十多年的教育故事以及对生活化课程的探索描述,也试图邀请读者参与当时的情境中,亲身体验和理解这个世界。书中的故事也许会唤起读者的感同身受,反思自我的意识和热情,让读者从这些故事里找到某些可以参考与借鉴的东西。


感谢胡华园长,让我有幸参与这本书的阅读和对话,我从中收获了教育的勇气,也学习着把辛苦的日子过成美丽的诗歌……


本篇推送文字节选自《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的后记。您可购买图书,阅读完整版。






希望这本书

可以成为很多同行者的“朋友”

当你们遇到问题的时候,

打开这本书

就如同与一位对话者交谈


慢慢地读,静静地读,

读出心心相印的感觉。

虽然,那时候我已经不在文字里,

但是我能够感知到,

这也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

……




👈 花草园购买通道

售价:128元(包邮 可开发票)

此通道购买,前100名可获得作者签名版图书+花草园定制明信片1张100名之后的读者随书附赠花草园定制明信片1张

👈 万千教育官方微店 

售价:128元(包邮 可开发票

有开票需求的读者下单时请备注发票抬头、税号和邮箱地址。








【胡华工作室×万千教育】

 

为了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胡华工作室”的关注,我们联合“万千教育”图书品牌,为大家免费送上20套《从生活到生活化课程——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教育叙事》


如何获得赠书?


互动话题:

你对这本书有怎样的阅读期待?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截止到周日(2021年4月25日)晚上10:00留言点赞数排名前15的读者朋友,可以获得赠书1套。除此之外,作者精选5位读者的留言,送出另外5套。



  更多推荐  


《给童年留白》



“只有回归到人性、人心的谦恭中去,

才有可能实现留白的教育。”


⏬ 微店网址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682139570

⏬ 当当网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00719898.html

⏬ 天猫网址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581900378306&spm=2014.21600712.0.0



  温馨提示  


如果你想及时收到来自“胡华名师工作室”的推送提示,推荐你通过“在看”“留言”或”星标“”分享“等方式,让微信后台的算法记住你的喜好。💕



  版权声明  


本文系胡华工作室原创作品,

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需授权。


思想的形成,需要时间,也需要心血。

反对抄袭,反对洗稿。如有借鉴,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同时将在公众号上对抄袭者予以曝光。




编辑 / 张芬老师

日期 / 2021年04月23日



推荐阅读

“砥砺十年,奠基未来”——一所幼儿园的十年探索之路

2021年04月09日

开学第一课 | 讲好自己的“故事”,是好的教育的开始

2021年03月05日

今天迫切需要的,是有生命深度的教师

2020年04月24日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胡华-名师工作室


微信公众号ID:

Huhua-Edu-Workshop


自然|灵性|趣味

点赞、转发、在看

有机会获赠新书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胡华名师工作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